<code id="w650y"></code>

<sup id="w650y"><small id="w650y"></small></sup>
<code id="w650y"><acronym id="w650y"></acronym></code>

    1. <ins id="w650y"><acronym id="w650y"></acronym></ins>
      生態中國網 >  生態藍皮書 >  正文

      我國首部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正式發布

      來源:環境經濟雜志 時間:2023-09-28 11:39:59

      字號

      近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生態文明重要成果發布會上,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組織編撰的《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2023年)》(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這是我國首次以藍皮書形式發布的生態保護紅線成果,《藍皮書》系統總結了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歷程、方法、成果和實踐案例,提出了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思路和建議。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19萬平方公里


      根據《藍皮書》,全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合計約319萬平方公里,涵蓋我國全部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90%以上的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304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


      具體來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主要由優化調整后的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地外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區域和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組成。自然保護地面積約占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56%,自然保護地外生態保護極重要區(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區域)約占28%,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約占16%。


      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包括近岸管理海域內生態保護紅線和近岸管理海域外生態保護紅線兩部分。近岸管理海域內,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約8.5萬平方公里,其中約36%為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地外主要是海岸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極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和海岸侵蝕、沙源流失的生態極脆弱區域;近岸管理海域外,自然保護地面積約6.6萬平方公里,全部納入海洋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保護紅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創新。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編制,自然資源部會同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部門,與地方各級政府上下聯動,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國陸海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為全球生態保護與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通過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把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完整保護起來,實現了對重要自然資源、生態空間、珍稀瀕危物種和棲息地的大規模、整體性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資產和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


      堅持系統觀念和底線思維


      據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有以下幾個特點:


      堅持系統觀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把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持底線思維,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包括了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牢牢守住國家生態安全底線。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強化人口密集的城市群、都市圈地區的生態功能,塑造更多城市“綠心”“綠肺”,讓廣大市民能夠就近享受綠水青山等美好生態,允許在生態保護紅線內保留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


      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范圍涵蓋了我國屬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部熱點區域、90%以上的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國際重要濕地也全面納入,構建起面向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堅持全生命周期管理,將生態保護紅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確?!皵?、線、圖”一致,并落實到實體空間,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定期開展監測和保護成效評估工作,切實加強全生命周期監管,將最嚴格生態保護制度落到實處,確保劃得實、守得住、效果好。


      據悉,我國將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綠色底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等為抓手,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結構,以高品質國土空間支撐高質量發展,為城鄉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同時,我國將進一步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深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兩山”轉化路徑,以多樣化的生態產品和地域特色創造和提升空間價值,推動自然資源向資產、資本、資金轉變,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一張圖”上統籌協調各類空間沖突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需要在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上統籌協調各類空間沖突。


      《藍皮書》介紹,在保護優先的原則下,一方面堅持生態優先,從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功能出發應劃盡劃,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其他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優先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另一方面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優先序,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同時,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堅持問題導向,統籌發展與安全,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盡量減少新的、不必要的矛盾沖突,為未來發展留有彈性空間;尊重區域差異,基于科學評價劃定,不預設指標、不層層分解任務,與我國自然地理格局和典型生態系統空間分布特點相匹配。例如,在陸域生態保護紅線中,西藏、內蒙古等地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超過50%,上海、山東、江蘇、河南等地占比不到10%。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始終遵循劃管結合的原則,在劃定過程中就著眼于管理,先定規則后作調整。例如,對于重大建設項目,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在確保不對生態功能造成明顯影響的前提下,銜接國家發展規劃、國家級專項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符合省級以上國土空間規劃,已明確選址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戰略和基礎設施項目占用的空間范圍,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保護紅線能否守得住,關鍵在執行。對于如何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藍皮書》提出針對特殊情形探索生態系統適應性管控措施、開展定期監測及保護成效評估、建立健全管控長效機制等建議。


      其中,關于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拓寬“兩山轉化”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藍皮書》建議,將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結果作為國家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的重要依據,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覆蓋面積較大地區轉移支付力度;與此同時,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所在地區和受益地區的橫向補償機制,通過利益調節增強生態保護區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關閉
      国产做a爰片久久毛片A片_精梅瓶一级毛片_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_国产美女秘无遮挡免费视频

      <code id="w650y"></code>

      <sup id="w650y"><small id="w650y"></small></sup>
      <code id="w650y"><acronym id="w650y"></acronym></code>

      1. <ins id="w650y"><acronym id="w650y"></acronym></ins>